从1921年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这28年间,成千上万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。
早些年,他们拼命斗斗军阀,翻雪山、过草地,后来面对武器更为强大的日本人时,也从未退缩过。再后来在解放战争中,他们团结群众,成功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。虽然我党的发展最终取得了胜利,但这其中的辛酸与牺牲,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感受到。
胜负自古以来都是军中常态,特别是我党早期面对人手不足、武器差的窘境,只能通过游击战来应付,不少战斗也因此败下阵来。而提到我党历经的惨痛战斗教训,马家军和我军的拼死较量绝对是名列前茅的。
当年马家军在宁夏地区与我党的西路军展开了惨烈的拼斗,这一战让我党的战略力量遭到了严重打击。那场战斗中,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也险些遇到了大麻烦。
马家军当初对我党的西路军势如虹,主要是因为西路军在战略上触及了他们的利益,导致两方矛盾激化。而且马家军的军力强大,他们希望一举消灭西路军,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。至于马家军的结局,可以说是悲惨的,最终在多方夹击下,他们的力量逐渐被削弱,最终走向了覆灭。
马家军的发迹史
马家军这支队伍得追溯到清朝末期,那时候的清政府真是昏庸无能,列强轮番侵略我国,还逼着我们割地赔款,老百姓活得苦不堪言,根本没啥仁义道德可言,能填饱肚子、不挨饿才算是过日子。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,土匪开始四处横行,马家军正好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代表。
说他们是“军”真有点夸张。马家军的创始人是马占鳌,这个人经历挺传奇,但他实在是个反复无常的人,毫无立场,时而投靠清政府,时而又搞独立起义,搞得出来的反复跳来跳去,完全没有原则,这样的性格也导致了马家军后来的许多不规矩。
随着马家军军力的不断壮大,其主要领导人在清政府和袁世凯时期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官职。说白了,民众往往不敢与官府作对,政府也无力管理,这让马家军逐渐在西北地区为所欲为,肆无忌惮地欺压百姓,剥削民众简直成了常态。大多数人心中愤怒,却又不敢发声。
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,眼看着一个个军阀都被击败或者归顺,马步芳为了避免和国民政府发生正面冲突,特意写了一封降书送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。
表面上看是听从国民政府的管理,实际上他不过是为自己找了个依靠而已。像马步芳这种在西北偏远艰苦地区的角色,哪里会把蒋介石的管理放在心上呢?
对蒋介石来说,统一全国、当个真正的老大,是他的目标。因此,他得争取各地武装的认可。西北那地方人很刚烈,马家军也打惯了,因此蒋中正可不想冒那个险去硬碰硬,干脆就用钱来拉拢他们,寻求利益合作。
1931年,蒋介石正式让马步芳当上第九师的师长,之后还承诺给他晋升为青海省主席等重要职务,这是对他个人的高官诱惑。
国民党分批给予马步芳手下的军队武器和弹药,原本靠土匪起家的马家军,如今摇身一变,穿上了国民党的正规军服,武器装备也全是迫击炮、机关枪等,真是装备升级换代,让人瞧见了他们的富裕。
这支队伍虽然没上过军校,没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,但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战斗,他们在西北地区慢慢扎下了自己的根。
马步芳对蒋介石的提携和照顾感到相当满意,他也清楚这其实只是双方在利益上的一种互惠关系。
蒋介石对马步芳的援助,除了希望能得到他的全力支持,最关键的还是为了联合起来打击共产党。
其实,马家军在河西走廊这块地方和我党之前没啥交集,直到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调动阵地的时候,两军才开始了激烈的交锋。
与西路军的对峙
西路军和马家军的碰撞发生在红军长征结束之后,那时经历过四次反围剿的红军基本上脱离了国民党的包围。为了推动红军的长远发展,党中央下达了新的指令,西路军被派往河西走廊,主要有两个目的。
一方面是为了创建新的战略根据地,让西部逐渐扎下根,作为党和军队后续撤退的主要基地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与苏联建立联络,便于苏联向我方提供武器等资源支持。
这项艰巨的作战任务就交给了在战场上屡次获胜的红西路军。
红西路军的指挥官是陈昌浩和徐向前,两位都是我党早期的老党员,战场上也常常有出色表现。不过,在开辟河西走廊这场战役中,陈徐两人却罕见地意见相悖,这也最终导致了西路军的全线崩溃。
马家军对西路军的出现也是一头雾水,不过他们身为军阀,向来对自己的地盘和辖区非常看重,结果后来还解读到一封马步芳给弟弟马步青的电报,上面写着:“如果西路军不赶紧撤,那就要狠狠地打击他们。”
马步芳那时候调了3万军队来围剿,这可真是不小的阵仗。而西路军那边,连20,000人都不到,里面还有不少是医生、伤员、家属什么的,真是士气低落。再加上当时正值1936年底,西安事变一出,国共两方的关系就变得相当复杂了。
消息不断,一会儿说国共要联合,转眼又传来蒋介石遭暗杀的消息,谈判也随之破裂。西路军那边联系不上领导,只能听命于上级的安排,结果部队时而向西打,时而向东打,战士们个个都搞不清状况,真是乱成了一锅粥。
就在这个时候,徐向前和陈昌浩对作战任务发生了激烈的争执。徐向前因为职位不高,他提议往西进军的想法被直接否决了。
战场上的胜负是常有的事,我党也经历过败仗。不过,马家军的表现实在让人火大。在六个月的战斗中,马家军俘获了我方数百名将士。与我党的人道待俘政策大相径庭,马步芳不仅让俘虏挨饿,还私自施加酷刑。
一边跟西路军谈着和平换俘的事,另一边却偷偷挖坑把俘虏活埋,除了西路军的兄弟受苦,当地的老百姓和民兵也遭遇了大祸。
1937年3月底,西路军为了保护徐向前等人的撤退,与马家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。这场战斗不仅导致西路军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,还使得高级将领损失超过了一半。徐向前更是费尽千辛万苦,经过半个多月的周折才终于回到延安根据地。
胜利的马家军越发肆无忌惮,在蒋介石的撑腰下更加狂妄。我党与马家军的仇恨也因此加深,真是无法共存了。
马家军的结局
从1937到1945年,中国全力以赴抵抗日本侵略。虽然马家军罪恶累累,但也曾在抗击侵略者中发挥了些作用。为了维护全国抗日的团结,我党暂时把怨恨放一旁。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快要胜利时,在成功解放山西太原后,党中央下令解放军继续西进,解放西北地区。
那会儿马家军还牢牢把控着西北,听说部队要进军那里,徐向前立马请示要带队去和马家军干一场。但徐向前的身体状况不佳,加上考虑到战略方面的因素,耽搁了的话怕会出意外。于是,党中央决定让彭德怀带着30万大军从山西出发,去攻打马步芳。
密令明确指出:“彻底铲除马家军在西北地区的残存势力,为西路军牺牲的战士和当地百姓报仇。”
在兰州解放战中,最激烈的战斗非沈家岭战役莫属。沈家岭可是马家军的一个重要战略防线,守得住却难以攻破。马步芳等人的底气更是十足,面对解放军的到来,他们完全没有畏惧之心。
马步芳在13年前与西路军的交战中积累了不少信心,兰州解放战前,他对我军的挑衅可谓是频频上演,不止一次提到当年的那场战斗。
马家军虽然不到10万,但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,几代人生活在这里,他们熟悉每一寸地形,修建了无数隐蔽的防御工事。显然,他们准备好利用熟悉的地势再次抵御解放军的进攻。马步芳甚至直言:“要是我先打败了徐向前,再打败彭德怀,那我可就名留青史了!”
可马家军明显低估了解放军的战斗力,别提当年红军武器差、人数少,结果吃了亏,如今征战到兰州的每位解放军都怀揣着“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”的信念,誓要让为非作歹的马家军付出应有的代价。
兰州之战中,解放军击毙和俘获马家军超过3万人。原本信心满满的马步芳看到大势不好,立马报了个名头给手下的指挥官,自己则心慌意乱,怕蒋介石找麻烦,带着黄金和姨太太溜到了沙特一带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确实考虑过回国,但心里明白自己过去的罪行无法弥补。为了那一亩三分地,他对西路军下了狠手,结果却是在异国他乡孤独地死去,没能回到故土,这真是一种因果轮回的情景。
结语:
在中国这片充满苦难和牺牲的战场上,共产党军队一直象征着光明和正义。正是因为从人民中来,又回到人民中去的工作方式,才让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赢得了百姓的支持。不论是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的道理永远不变,社会主义新中国将在共产主义的引领下不断壮大。